POGO被封也沒用?原員工升級詐騙模式轉地下繼續作案!

東南亞華人網:菲律賓國家警察反網絡犯罪組(PNP-ACG)於6月25日表示,近期破獲的大多數網絡詐騙案件主嫌均爲菲律賓人,而非外籍人士。許多嫌犯曾在已被全面取締的POGO公司工作,掌握詐騙技巧後自立門戶,在菲律賓本地繼續進行網絡詐騙活動。

PNP-ACG主任楊伯納德准將在“馬尼拉灣記者論壇”上指出,目前的詐騙操作已經“本地化”,原先以外籍嫌犯爲主的模式已大幅改變。他表示:“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菲律賓人自己掌握了這些詐騙手法,並獨立運作。”

數據顯示,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20日,全國共逮捕608名涉網絡犯罪人員,其中116人已被法院定罪,僅7人爲外籍人士。

警方還透露,部分詐騙設備來源於被查封的舊POGO詐騙據點。一些前POGO員工設法返回這些地點,回收包括短信羣發系統、假基站(IMSI Catcher)與詐騙腳本等設備,繼續用於組織本地詐騙團伙,或轉售牟利。

除了技術複用,警方還發現,詐騙行爲往往伴隨多項違法操作,包括販售預註冊SIM卡(違反SIM登記法)、操控金融賬戶(違反反金融詐騙法)以及非法入侵電子設備等。

2024年7月,總統小馬科斯曾在國情諮文中宣佈全面禁止POGO平臺,稱其爲“人口販運、網絡詐騙和非法拘禁的溫牀”。然而禁令實施近一年後,詐騙活動並未消失,而是悄然“地下化”,詐騙模式逐漸從集中化運作轉爲小團伙分散操作,更加難以偵查。

楊准將指出:“現在的網絡詐騙已經去中心化,不再依賴大型公司平臺,而是更多靠個人和小型團伙自組運營。”他強調,政府應強化部門協作,提升執法科技水平,並加強全民識騙教育。

警方提醒公衆提防常見騙局,包括社交媒體上標榜“日賺萬元”的兼職廣告、要求購買預付卡或轉賬至陌生賬戶的虛假客服,以及附帶惡意鏈接的詐騙短信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