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網:菲律賓馬尼拉近日再傳飛車黨暴力搶劫事件,一名中國籍資深商人在知名酒店門口險些被搶走重要證件與財務資料。該事件不僅暴露出當地治安的持續惡化,也揭開了飛車黨這一“灰色生態”在禁槍政策鬆動後的死灰復燃現象。
參展歸來,酒店門口險遭搶劫
“那一刻,我差點就回不了國了。”
張先生(化名)是一位在菲律賓做正規進出口貿易超過10年的中國籍商人。每年定期赴菲參加多場展會,這次是他第十次參加馬尼拉國際貿易展,入住地點依舊是熟悉的老地方——Networld Hotel Spa and Casino。
但這一次,他的經歷幾乎將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與安全警覺全部擊碎。
“晚上7點左右,我剛打完車回酒店,下車準備拿行李時,一輛逆向行駛的摩托車突然衝了上來,車上後座的人直接伸手搶我背上的包。”他說。
幸好他反應夠快、死死拽住揹包,摩托車匆匆逃離現場,沒有得手。但如果那隻包真的被搶走,後果遠不只是財務損失。
不是偶發,是職業化團伙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近年來馬尼拉飛車搶劫案件並未根除,反而有逐步“組織化、專業化”的趨勢。張先生的回憶也印證了這一點:
“搶劫發生得非常迅速,而且選點精準。對方肯定是有預謀地‘蹲點’。我剛下車不過幾秒,包就被盯上。附近有酒店保安,有本地朋友同行,但整個過程不到十秒,沒人來得及出手。”
事後覆盤,張先生也對可能的“內鬼”因素進行排查。但他判斷,司機和隨行朋友都不像有問題。真正的問題,或許在於飛車黨對外籍商務客的精準鎖定。
“他們知道什麼人揹包裏有護照、有簽證、有支票,搶到一箇‘肥羊’,比搶一臺手機划算多了。”
飛車黨爲何“重出江湖”?
張先生還指出,自己過去幾年雖然也聽說過飛車黨案件,但從未親歷,直到這一次才意識到:這種犯罪行爲從未真正消失。
自2023年菲政府清剿POGO灰產產業後,大批原本依附地下經濟謀生的羣體陷入“遊離狀態”。他們沒了工作,但仍保有“資源”:摩托車、技術、膽量,還有對熟悉街區的掌控能力。
而此時此刻,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等外籍羣體正成爲最“理想”的目標。
“我那晚穿着得體,提着展會資料,拉着行李箱,揹着公文包。在馬卡蒂、Pasay這類中高端區域,像我這樣的外籍面孔就是他們下手的首選。”
這不只是搶錢,更是“搶命”
更令人警覺的是,張先生的揹包內不僅有護照、現金、簽名支票,還有身份證及銀行卡。
“如果包真被搶走,不只是金錢損失。我可能沒法離開菲律賓、無法完成業務、甚至面臨身份盜用帶來的長期風險。”
菲律賓法律體系冗長複雜,補辦文件過程動輒耗時數月,且難以追回被盜資料,一旦支票或身份證件落入黑市,後果難以估量。
飛車黨,是菲律賓社會的“慢性病”
飛車黨並非新興犯罪,而是菲律賓長期存在的“慢性問題”。馬尼拉、宿務、達沃等主要城市,長期受限於警力不足、監控設備薄弱、執法協作滯後。
“更麻煩的是,有些飛車黨甚至疑似與當地基層執法或非法網絡勾結,某些‘放水’和‘縱容’早已不是祕密。”張先生說。
這一切都導致,當搶劫真正發生時,幾乎沒有人能提供及時幫助。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暴露、提高警惕、降低風險。
留在菲律賓的人,需要重新認清環境
張先生最後提醒所有在菲從事商務的人士:
“2019年前的菲律賓,雖然有風險,但還有邊界。2025年的菲律賓,很多邊界已經模糊了。你要知道,什麼東西該帶、什麼地方該去、什麼時候該動身,已經不只是生活習慣,而是生存策略。”
提醒所有在菲的朋友:2019年前的菲律賓,是可以“闖一闖”的地方;2025年的菲律賓,卻越來越像“守都守不住”的地方。
如果你還在這裏,就請多一份警覺,少一點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