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菲律賓爲期六個月的全國禁槍令悄然結束了。
沒有收官儀式,沒有記者會,只有一組冰冷的數據——3616人落網、3702支槍被繳、89件爆炸裝置被查獲。
看起來像是一場“成功的執法行動”,但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抓了多少人,而是:原來我們生活的城市,槍這麼多。
半年禁槍,查出一箇“武裝菲律賓”
2025年1月,爲了保障中期選舉,菲律賓啓動全國禁槍。
半年時間,全國架起了近100萬個檢查點——平均不到100米一箇。左輪、長槍、衝鋒槍,全都“被請了出來”。甚至還有藏在卡車底座的軍火包、油箱夾層裏的制式步槍。
連現役軍人都查出19人非法持槍,警察21人。還有誰?
——市議員、村長、保鏢、甚至還有16歲的少年,和幾個老外。
禁槍令,不像是執法,更像是一場掀開遮羞布的“掃街”。
我們以爲菲律賓槍支多,沒想到是“武裝國家”級別的多。
禁槍結束了,但危險沒結束
禁槍令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槍支問題就此解決。菲律賓國家警察總長託雷也承認:“禁槍的結束意味着一箇階段完成,但不代表我們的工作結束。”說得漂亮,但說白了,就是“我們也沒把握”。
禁槍之所以能收這麼多槍,是因爲警力密集、手段極端。但一旦這些檢查點被撤,槍支是否會“捲土重來”?
我們作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最有感觸。
有人手機剛買兩天,走在街頭就被飛車黨搶走,事後才知道對方有槍;有人家門口半夜聽到槍響,報警都沒人敢接;有的富商在高級住宅區配着全副武裝的保鏢橫行——在菲律賓,有時候“合法持槍”比“非法持槍”更讓人焦慮。
你說,這3702支被收走的槍,治得了這些現象嗎?
菲律賓的槍,不在黑市,而在“人人可持”的常態裏
你以爲菲律賓像美國一樣自由持槍?理論上,菲律賓是需要培訓、審查、心理測驗後,才能合法持槍的。
但問題是:這個制度早就被玩壞了。
有錢人找關係洗白黑槍;小團伙從軍方“買漏槍”;保安、司機、甚至村長,用“執勤”理由申請配槍。
一些中國人報案時,甚至發現“對方槍合法,自己成了嫌疑人”。
更離譜的是,有物流公司老闆遭突查時,發現貨車座椅下突然多出兩支左輪——槍從哪來的沒人問,問的只有“你是不是非法持有”。
這纔是真正令人恐懼的部分:不是“誰有槍”,而是“誰都能有槍”;不是“誰開槍”,而是“你可能會被當成開槍的人”。
禁槍像創可貼,貼住傷口,卻治不了內傷。
很多人說禁槍期間飛車黨不見了,持槍搶劫新聞少了。
沒錯,臨檢多了,攔路查車,飛車黨“怕被抓”,自然縮頭。
但你見過哪個國家,得靠設百萬個檢查點才能治安正常?
禁槍結束,臨檢撤了,飛車黨是否會捲土重來?黑槍還在、貪官沒換、貧富懸殊、失業率高——他們只是在等機會。
你抓了3616人,但後面那條“槍的供給鏈”還在:槍商、軍火商、走私客,照樣活躍;持槍軍警,根本沒人深挖;社會秩序,始終建立在“暫時嚴查”的假象之上。
禁槍令結束,華人更需警惕
對在菲華人來說,這項政策的結束帶來的,並不是安全感,而是風險回潮:街頭飛車黨再次冒頭,用槍威脅搶包、搶手機;保鏢橫行,持合法槍械“裝安全”,但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界限”在哪。
華人因攜帶現金、語言不通、報警無門,成了“軟柿子”。
而最諷刺的,是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正好卡住了你我:一箇夜晚步行的中國人,因“穿得太好”被搶,報警後被懷疑“身上是不是有槍”;一箇做物流的中國商人,被突查時貨車裏“被塞進”兩支左輪……這些都不是故事,而是發生在現實中的困境。
收槍的數字,不等於治安的答案。
當你看到“繳槍3702支”的新聞時,也許會短暫安心。
但真正值得警覺的是:還有多少槍,依舊在暗處?對菲律賓來說,要治的不是槍,而是“槍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對在菲的我們來說,要防的不是誰持槍,而是——那種“明知危險卻無能爲力”的不安。